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7 14:38:25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教学反思1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1、 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习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习。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2、 对一些教学情况的反思: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习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长城教学反思2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锁住了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引起我关注的是“奇迹”一词,读课文时,的确长城无论是从材料、设计、建筑等方面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在学生通读全文后,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长城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长城的魅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长城教学反思3

《长城和运河》是本册第一篇课文。“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开学以来第一课非常重要。因此,我很认真的研究了这一课教材,熟读了课文,一份比较成熟的教学流程了然于胸。

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上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先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并教给学生如何整理资料。由于文章比较简短,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看图和一遍遍走进文本,具体形象地感受长城和运河的绵长及其雄伟壮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在感受了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观之后,我又让学生把一、二节诗对照起来,学习文章反复的写法,并以文本为依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交流“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并说说他们的奇异景象。”

总体感觉本课的教学比较满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促悟,读为主导。如果课上再多放手,再尽量多地体现“先学后教”理念就更好了,今后会多加注意。

长城教学反思4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 ……此处隐藏5234个字……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遥想当年,谈古论今四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具体句子理解这个词语。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一句来理解。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投影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在学习了长城后,我过渡到现在已经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如今那古老的泥土城墙已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取代,走进升华主题的部分,朗读诗歌《钢铁长城》。

最后展示解放军图片,使学生再次感受到长城是祖国永远的骄傲。

长城教学反思14

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总体表现令我满意。

成功之处:

1.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强烈。

2.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注意力集中,特别是平常课堂不是很专注的学生今天的表现可谓是“好得不得了”!

3.学生根据“快乐do mi sol评价卡”进行创编,表演时能围绕着“演唱形式、器乐伴奏、加入律动、自信演唱、加入其它艺术形式”去创编,在评价中他们自己发现三个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表演时缺乏律动和情感”。

4.学生为它组精心地准备了十道题,有的是围绕着预习四步骤提出的,例如说出歌曲中的一些音乐记号的名称作用,有的.是用了“卡拉OK”的形式,让别组接唱下句歌词,通过这一形式既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又促使他们去背唱歌曲。

不足之处:

出题中学生为了考倒别人而出题,有的题目有些偏离,例如他们提出的“《长城放鸽》一曲的词曲作者是谁?”“《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是什么调?”。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课堂中即时给予了学生一些指导。

总的来说,这一单元除了给予学生学习目标外,其余的从“学歌到创作到表现”这些环节几乎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这一尝试,我发现只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五年级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本单元的这种“年代秀”教学方式的尝试还可以在下一单元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长城教学反思15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无法去真切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教学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长城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以这句话为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接着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理解感悟这个句子的内涵,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完后细细思考,有这样一些感受:

1、将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感受气魄雄伟时,学生谈到了从一万三千多里感受到长城很长,于是我相机补充了一个在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曾徒步走这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长城长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时,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两三千斤重就相当于我们全班学生重量的总和,将“两三千斤重”转化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条石的重量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然后再来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己感受比较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有两次,一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是选择了一段曲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的描述,“你此时来到了长城脚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长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砖上,沿着城墙上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脚步,蹲下身子去抚摸射口时,你若有所思地扶着墙上的条石缓缓起身”,尽量地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带着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当我问学生:此时的你站在长城上想起了谁?学生答道:“我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真是不容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是啊!这样的想法是你们站在长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情感经历,再来理解之前的那个句子可谓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通过一段音乐的渲染,然后通过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当时都比较激动,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是在怎样的将重重的条石运上山,修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充分想象后我又即时补充了段文字资料(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层层引导学生感悟后再让学生来朗读这段文字,这时候的朗读就非常动情了,接连点的几个学生都读得特别感人,学生此时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

《长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