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9 09:55:5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这是第二遍讲雨的四季,相比第一遍问题式教学,这次采用学生读文本,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更好。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读准字音,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其实这是预习环节的内容,然后直接将文章的字词读读写写。第二,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本,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请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段,并对第一段提出疑问。当我话音刚落,已经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用她”“雨给作者什么样的形象和记忆”。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解答,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答出来。第二个问题学生说这个需要从全文找答案。于是又接着从第二段开始读。这样让学生读文章、提问题、解答问题。这种方式我第一次实施,确实耗费了时间,但是学生收获丰富是最重要的。通过学生朗读——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但是我做的有很多不足,引导还不到位,自己的引导作用发挥不理想。所以今后的教学科研沿用这样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充分研读教材,备课充分,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生成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几乎花了一周时间,总算把《论语十二则》讲完了。我估计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背诵、字词的解释上面。怎样把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吸收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确实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在讲每一则时,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体会,如文章中谈到的学习复习法、学思结合法在大家的学习中是否在运用,如果还没用,是否现在可以去尝试一下等。

在这十二则言论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也谈论的很多:宽以待人、诚实守信、安贫乐道等,在讲这些道理时,我尽量穿插一些故事在里面,但总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都是一些旧故事,学生听得兴趣不大,让他们自己说,却又开不了口。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能开口说,且会说,不是一日之功。总之,《论语》是讲完了,怎样学以致用,还是盲点,程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但愿我们的学生读了,能有一点点收获。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这是导学技能操练课,为了上好这课时,课前我们分工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由选材到构思到设计上课方案到实践,请教咨询了很多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反复的实践中完善我们的方案,最后在正式验收课时,我们2个的临场发挥都要比之前的实践要来的好,尤其是我的表现很镇定,即使在上课时出现了突发事故,也镇定自如的应对,而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积极,可以说是比较圆满的.我们2个都能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政节课里师生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另外,由于备课过程中没设想到“相”,当有学生质疑它的`意思时,我确实是吃了一惊,还好由于基础比较扎实,我在愣了一下之后能马上为学生解答,这让我确信,双基真的很重要,以后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双基教学.

这次技能操练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大学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认识到你付出了多少就必定收获多少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阶段,让自己重新定位评价再认识自己.从教育局教研员的评课看来,虽然我跟宋老师的导学技能操练课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可是看的出来,他是相当认真的听我们上课,可见在本校各位前辈的帮助指点还有我们自己的努力之下,我们收获了很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东西.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课题,作为教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是我们要有一桶水,经过这次磨练,我相信自己正在慢慢成长,我也知道前面的道路还有很长,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我相信自己在学校各位前辈的关爱帮助下成长的好,而且我也通过这次历练做好了思想心理准备,迎接新的磨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关于文言文的讲法,思路永远相同:读文章、介绍作者及背景、翻译、内容、思想情感、总结拓展,真的没有什么新意。因为文言文似乎总是每一次考试的重点,老师也是特别重视,像我,每一个字词都希望强调到位。我也深深知道自己的教学存在的弊端,企图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得生动形象,让他们能够听得有趣,记得牢固。

课前专门去请教了师傅,她说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下小故事;翻译的时候讲一讲人物形象分析或者背景,交叉进行,避免一直讲翻译,让学生感到疲倦。针对她提出的问题,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挑选了好几则《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有文言文版的,还有我自己记在脑子里白话文版的,以备调节课堂的不时之需。事与愿违,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很多的状况:

1、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他们提前没有将课下部分注释誊写在文本内,我在讲得时候,他们一直埋头记笔记。

2、没有给同学们自己展示的机会,一节课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在讲,跟学生没有进行良性有效的互动;

3、准备的故事和当堂练,课堂上也没有进行,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梳理文本内容上了;

4、教学过程中情绪不稳定,看同学们一直在记笔记,到后面有些慌乱,部分重点内容就讲漏了,而且语气中已经有了愤怒的'情绪;

5、部分同学的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一组和四组的同学,个别已经走神了。

这一节课下来,我反思了很多,发现在我的语文课上,已经需要同学们靠意志力来支撑了,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有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后喜欢你的课堂了他,哪怕他们一节课只有三十分钟是有效的,那也足够他们来学习新的知识了。如何把课堂变得有趣而又不流于形式,我一直在努力,但是期间的度一直没有办法把握。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办法摆脱课本和练习、考试的束缚,没有长远的眼光,缺乏对课本宏观的认识,进一步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不到根本,太追求与细微的东西。

突然之间明白,对于一个人来说,比知识重要的是眼光和心胸,我缺少了这个,在教学中就做不到从容,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难塑好课,难像陈家盛老师和师傅一样,如流水一般浸润学生,难云淡风轻地面对考试。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诗“墙角的话,当她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我想,虽然我没有孤芳自赏,但是我的心中应该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1、根据以往经验教师一开始是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是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本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试读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上的难处,然后教师再范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 ……此处隐藏9489个字……。 然后让学生读几段景物描写有毛病的话并改正。如: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你一定要‥‥‥”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毛病: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修改:仰望天空,空中漂浮着淡淡的薄云,太阳的脸阴沉沉的;俯视山间,那些曾经快乐的竹子和杨树也都不声不响,忧郁的站在山坡上。

我又让学生给一段话添上几句恰当景物描写。如:第二天,我背着新书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校园。(甬路边的行道树向我频频挥手,木棉花对我笑眯了眼,绿篱上的喇叭花也惊奇睁大了眼睛望着我。)“我有新书包了,我有名牌新书包了。”我在心里呼喊着,挺起胸膛,脚步更轻快了。

一个风雪之夜,我感冒发了高烧。妈妈焦急地给在单位值班的爸爸打电话,可怎么也打不通。她想找街坊帮忙,可到了门口又回来了,她是怕打扰人家休息。昏迷中,我看见妈妈在屋里转了一会儿,就毅然的背起我,奔向医院,(

狂风卷着雪片,像一头发怒的雄狮,摇鬃甩尾,张牙舞爪地向妈妈扑来,不停地用它那尖利冷酷的利爪,撕扯着妈妈的头巾和衣服,抓挠妈妈的脸。)匆忙中,妈妈滑倒了,和妈妈一起倒在地上的我不停地哼哼。这时妈妈脱下她的大衣,裹在我身上,又费力地将我背起,在刺骨的寒风中,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毛衣,背着我,艰难地跑向医院。

再让学生欣赏《故乡》中的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让其体会其作用。接着给学生欣赏一段教室停电的场景描写:灯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变得一片黑暗。差不多与此同时,“啊—”,几十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喊叫。这喊声里有惊诧,有叹惋,也有愤怒。顿时教室里嚷成了一锅粥。“早不停,迟不停,偏要在这个时候停,真见鬼!”“距离中考只有418小时了!”“电老虎可真不长眼!”“同学们,安静点!”这是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教室里渐渐恢复了平静,“你看外面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什么不到外面去赏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呢!”被誉为“诗人”的张伟提议。“好!”很多人表示响应,一个一个走出了教室。这时,有人点燃了一支蜡烛,几个女同学开始聚在烛光下继续看书了。”在这段学习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描写中活画出学生们对停电的埋怨和对时间紧迫的无奈及忙中抽闲欣赏月色、放松心情的愉悦心情,描写真切、到位。

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堂上训练:1、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2、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3、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心理。

本节作文课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已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执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后,回顾整个过程,确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这一课,篇幅并不算太长,但内容很难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谈论生命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更多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实的感受,而这又恰恰是教学中极力强调的。缺乏对生命的真实感受,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教学将会是失败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最初的考虑是让学生大量收集有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义。在试教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缺乏基础。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资料,如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但这些资料只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理解的帮助并不具备更多的意义。

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罗列出来,显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渐地,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个突破点,那就是紧紧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将课文与作者的生命历程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走进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写出的这些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第一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命运中的不幸,同时点出她的坚强,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前两个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飞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事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并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生命历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这样,文章最后两个段落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好了很多,学生在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处理资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处理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篇课文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生命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这一课,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前两课的理解更好地与本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学得更深入,这是一个难题。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但并不由我们决定。在教学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谈论“你还知道哪些像小飞蛾和小瓜苗这样的生命”,在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篇课文来谈,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学生并不是泛泛而谈,都能够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立足单元,抓住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内容,领会中心,是一种较为扎实有效的办法。可惜,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忽略这一方面。

其实,在最初选课的时候,只是出于对这篇课文简单的喜欢。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越来越意识到文章带给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余,才逐渐领会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继而,才能够将自己的这种理解渗透到教学中。我想,一节课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固然重要,备课的过程更重要。这一过程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备课,是一种对于作者的重新审视,也是一种对于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这一方面带给我的巨大冲击至今仍强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识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资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充分想开去的时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从阅读中想开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内容和中心,能够想得开去,还应该能够收得回来。在实际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想过之后,没有注重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来,以为想过之后,学生就应该可以理解透彻了。后来想想,应该让学生在想开去之后,能够将所想的内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体现出这种联系。这样,理解会更深入。事后想起,这是本次最大的败笔。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教师小结语言的整体性、引导性上多思考。

教学之后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也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这样的课,自己就会进步一点,对教学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广阔一点,即使有时并不成功。能够多想一点,能够更全面一点,能够更细致一点,能够更投入一点,也许,就会更好一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