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案1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3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传统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为了更好的学习,预习是相当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联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在上课前,要看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带着疑问上课,多问为什么就行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反而会发展更快。
二、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 ……此处隐藏17385个字……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151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2教学准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观看“郑和下西洋”片段说明过去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开辟航道向世界传递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我们国家较快的建成小康社会,尽早的实现中国梦。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磁现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文档为doc格式